欢迎光临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正文

关于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 2014-02-2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通知》(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就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1.明确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学质量全面负责。党政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亲自抓教学质量。各系(部)领导和学校各部门要以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质量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2.强化学校、教务处、系(部)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学校、教务处及系(部)领导平均每月听课不少于4节,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应适量增加听课数量。领导干部听课情况由各系(部)汇总后于每学期末报送教务处,统计结果在下一学期初第一次全校处级干部大会上予以公布。

3.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规划、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分析和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系(部)应在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前召开系(部)教学工作会议,为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做好充分的准备。

4.建立教学工作质量奖惩制度。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各系 (部)的教学质量作为考评系 (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实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岗位津贴的必要条件,实行教师职称晋升和提拔“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应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5.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对专业、课程、实验室等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教改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创新教材,力争建设50门左右的省级规划教材,支持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的发展,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6.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性调整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对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一些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就业形势较差的专业将停止招生或减少招生规模。

7.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已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上,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8.加强专业评估和质量监控。学校将继续完善专业评估检查制度,对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新专业每2年进行一次检查,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专业申报招生计划和专业所在单位申报其它新专业的重要依据,形成新专业发展的良性竞争机制,力争20%以上的新专业达到学校示范专业的水平,有条件的建成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对于学校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扶持)教改示范专业,要通过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加强专业质量监控,实现中期检查和验收的制度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学校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到2011年力争建设1—2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和再建设3—5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9.继续执行并完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副教授连续两年没有为本科生授课的,学校将取消其教授、副教授资格,对于长期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副教授,学校通过设立“优秀主讲教师”、“教学名师”等多种形式加以表彰和激励。

10.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活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设立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广纳良才,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博士和教授。到2010年,学校投入的人才建设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实现教学科研人员不低于11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70%。

11.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聘任教师岗位;继续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青年教师的成长机制;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在岗培训工作,建立青年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在落实和安排好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年选派部分青年教师攻读学位、进修或培训,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对教师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指导实践等各环节的管理和培训,努力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将质量工程落到教学工作实处。

13.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教师倾心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优良的教风、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建设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老中青相结合,工作敬业、团队精神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以合作理念为基础,以学校的优势或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各类精品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手段,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到2011年建成3—5个省级教学团队。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

14.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2007年部分系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执行并不断完善我校创新学分改革,鼓励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结合我校实际条件和生源状况,从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力争建成1—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5.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增加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尝试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参与指导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6.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先导,深入推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受益面广的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形成包括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使用平台、教学答疑与讨论平台、作业生成与提交批改平台、网络与课件制作管理平台、师生之间教学互动平台在内的、系统化的教学辅助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着实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进一步改革考核方法,采取多样、灵活而有效的考试方式,要促进考试从应答性考试向创造性考试转变,用开卷或半开卷考核方式,用综合应用答辩、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检测,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采用课程设计、实验测试、作品制作等考核方式,要将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17.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双语型教师及面向社会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是学校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对策之一。学校一方面加强双语教学,通过立项加大对双语教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与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重点由获取语言知识变为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教学内容由讲授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教学主体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18. 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学校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学校每年将重点资助60个左右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在未来五年力争获取40个左右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还将表彰5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成果,力争获得20个左右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9.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积极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并与学校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实验、课程论文 (设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实验和工艺操作为基础,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各类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0.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本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建设几个专业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五年内再建成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实验室开放的经费支持,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扩大实验室开放内容;增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经费投入,巩固和扩大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确保每个专业达到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建设1-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

21.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及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活动。学校将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意识为路径,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为目标,重点资助一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注重研究方案设计、过程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学生成立项目社团、定期开展名师讲座、教授博士讲座、定期召开项目交流会等,为参加项目的学生提供多形式交流平台。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制定激励政策,保证教师对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以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遴选50个左右的优秀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22. 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强化微格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二是采取聘请优秀中学教师到我校授课或开设讲座等办法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三是组织各系(部)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加强与中学教学的学科联系,实现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的优势。

六、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3.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加强新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课表安排、学生选课、教学调整申请等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将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网络化和无纸化管理,杜绝随意性和人为性,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24.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校、系(部)二级管理。教务处以政策引导、专项评估检查、协调服务等职能为主,逐步由过程型管理过渡到目标型管理,由微观型管理过渡到宏观型管理。不断完善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定期公布各系(部)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数据,评估结果将作为学校确定各系新专业增设、招生计划以及系(部)资源分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5.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要努力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和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七、加强教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6、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正确认识评估,把迎接评估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转移到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来,真正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27、完善学校日常教学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健全校、系(部)、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组织;健全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加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关键,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强化评教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同行听课制度,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入了解教学第一线情况,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常规化的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厦门大学  |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科学楼 电话:(0592)2185170 邮箱: cmlab@xmu.edu.cn
总访问量: